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
文章来源:石家庄长城医院 点击次数: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有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有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
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延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包括: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1)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
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
(2)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的部位
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
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
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
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
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
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中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
血液中L型或其他非典型细菌类型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另一种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
脓毒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这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其特征为浅
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
尽管大量的致病因素已经发现,但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因素,可能与2种疾病密切相关:
①内脏癌的体表表现;
②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与血管炎有关,
如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上肢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除发生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尚见于结节性红斑、白塞病等。
5、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改变。
近来文献报道,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乳房手术后、长期口服避孕药、遗传性蛋白质C缺乏、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情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