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静脉血栓网导航

静脉血栓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全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
二、 原发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青壮年人,上臂牵拉、过伸、过度外展后,容易发生。
三、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警惕肿瘤的可能,特别是肺癌及纵膈肿瘤。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以肿瘤及医源性因素导致增多尤为明显。
    1、深静脉血栓与肿瘤关系密切,肿瘤病人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
    据统计,约有10%~30%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
    肺癌是最易引起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恶性肿瘤。
    2、恶性肿瘤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最主要的原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
    肿瘤病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却低于正常。
    (2)肿瘤的手术及放、化疗,长期卧床,也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尤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中65%与此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静脉导管的口径、穿刺的次数、放置时间及灌注药物类型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产生影响。
     3、凡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更应注意原发病的检查和治疗,必要时可行相应部位CT、彩超、化验检查。
三、 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及D-二聚体的测定。诊断有疑问时可行静脉造影或复查彩色多普勒。
四、 分型:可分为四型
    Ⅰ型:腋-锁静脉血栓形成;
    Ⅱ型:肱静脉血栓形成;
    Ⅲ型:尺或桡静脉血栓形成;
    Ⅳ型:全肢型(混合型)血栓形成。
在这四型中,以Ⅰ型最为常见。
五、 在治疗上基本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上肢肿胀基本消退后,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抗凝治疗尤为重要,特别是肿瘤病人可能需要长期抗凝,甚至终身抗凝。口服药物以华法林为首选,对较严重的病人,可配合中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六、预防
    对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早期抗凝是明智的。对超过急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可采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治疗。慢性水肿的病人,可选择循序减压弹力套袖,常能收到良好效果。总之,由于解剖上的差异,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脉血栓远较下肢少。而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尤为少见。
 

上一条: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下一条:糖尿病合并下肢血栓继发肺栓塞患者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