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筋瘤”范畴,《外科正宗》记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人群总发病率约为10%。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比如工业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有鲜明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如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引起下肢静脉曲张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静脉壁薄弱——先天性静脉壁发育不良,静脉壁厚薄不均,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法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关闭不全,血液倒流,长期积累,最终使浅静脉发生曲张。
静脉瓣膜发育缺陷——静脉瓣膜先天发育不良或缺如,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液倒流,静脉内血液压力增高,使静脉壁易于扩张,久之发生静脉曲张。一般首发于位置最高的隐-股静脉瓣,所以病人往往表现为大隐静脉曲张。
静脉内压持久升高——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瓣膜逐渐松弛、脱垂,逐渐关闭不全,影响静脉血回流,发生静脉曲张。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盆腔肿瘤、长期便秘等患者。
职业——静脉曲张患者中10%的病人从事经常走动的职业;30%的病人从事经常保持坐位工作的职业;60%的病人从事站立性工作和体力活。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患有静脉曲张,但大多数症状不明显,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迫使患者就医。
年龄——临床患下肢静脉曲张就诊以中老年人居多,如果青年时就发病,则可能有家族史或有静脉曲张的易发因素。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发生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松弛,收缩力度减弱,加之老年静脉壁及瓣膜退行性变,最终静脉血液回流不畅,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倒流,而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性别——下肢静脉曲张以女性多见,可能由于妊娠能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但在没有妊娠的女性,其发病率也比男性高,据统计,男女发病比率为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较宽大,血管结构过度弯曲以及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时均可使骨盆内的静脉增加充血。妊娠期易发生静脉曲张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期四肢浅静脉的张力降低,使其易于扩张,这种情况在产后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