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重视对病史的了解,结合仔细的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才是获得正确诊断的保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短,了解病史较容易。但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就诊的患者,多发病时的情况可能记忆不清,要求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耐心仔细倾听,才能掌握其发病及演变的全过程。具体需要询问的病史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性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性别方面没有倾向,但女性多与妊娠及分娩或服用避孕药有关。
2、年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这与血液粘稠度随年龄升高有关,在中老年患者中还应重视有恶性肿瘤诱发的可能性。40岁以下患者中,女性多与妊娠及分娩有关,男性患者多继发于结缔组织病变。
3、既往史:了解既往病史是发现其发病诱因的重要手段,如有手术外伤和妇女分娩后长期卧床情况的患者,一旦发生下肢疼痛和肿胀,应考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既往史的了解也是发现继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常见的原发病有内脏恶性肿瘤、贝赫切特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炎症性肠病、红细胞增多症等。
4、发病情况:包括发病诱因、起病的缓急、症状出现的先后等。应重视对发病诱因的询问,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预防。常见诱因包括外伤、骨折、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一般常突然急性发病,开始时下肢疼痛,以后出现下肢症状。两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发病多隐匿,症状不明显常被忽略,应加以注意。
5、下肢疼痛:①肢体疼痛的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疼痛的部位与血栓形成部位有关。如患者有髂腰部或三角区疼痛,则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轻度胀痛,常被患者忽略,因而这种症状期短而实际发病期长的情况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发生于左下肢,这与解剖特点有关。当发生于右侧下肢时,应注意详细检查有无伴发其他疾病,如肿瘤、结缔组织病变。②肢体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肢体疼痛性质是以血栓形成部位及患肢的坠胀样疼痛为特点。但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大多隐匿,仅有小腿轻度胀痛,易被患者忽略。发生股青肿时,患肢呈剧烈疼痛。
6、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有患肢肿胀。患肢肿胀的范围与血栓部位有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轻度胀痛。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下肢广泛性肿胀,同时伴有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或曲张。股青肿时患肢肿胀更为严重而广泛。患肢肿胀在久立、劳累时加重,抬高患肢或卧床休息后减轻。急性期侧支循环尚未代偿的情况下,经抬高患肢或卧床休息后肿胀虽可减轻,但仍较健侧明显,此点有助于与原发性肾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鉴别。
7、下肢静脉曲张:应注意下肢静脉曲张与下肢疼痛、肿胀的关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突然发生下肢疼痛肿胀,而后出现广泛性下肢静脉怒张和曲张,甚至毛细血管扩张呈网络状。一般原发性静脉曲张为缓慢发病,常有数年或几十年的病史,以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为主要表现。
8、沉重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在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肢体产生沉重、坠胀感,易疲劳感,须平卧休息或将患肢抬高后,则症状缓解或消失。
9、皮肤颜色及温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下肢静脉血液的淤积和组织的水肿,患肢的皮肤颜色一般呈淡白色,称之为股白肿。由于血液通过浅静脉侧支循环回流而使体表血液丰富,皮肤温度可以轻度升高,当发生全下肢广泛性血栓形成,严重肢体肿胀时,可伴有肢体动脉痉挛,患肢皮肤瘀紫发青,皮肤温度降低,称之为股青肿或股蓝肿。
10、肢体营养障碍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因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后期因血液倒流,使患肢长期处于淤血状态,发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改变,皮肤弹性差,失去光泽,色素沉着,纤维硬化。
11、溃疡和坏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可发生小腿溃疡。应注意询问小腿溃疡发生的诱因、时间和范围。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皮肤硬化和色素沉着。股青肿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12、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时,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和咯血,往往发生于长期卧床后开始活动时。大多数患者能叙述确切的发病时间,但难以说清明确的症状。由小血栓造成的多发性肺栓塞甚至无明显的症状。
13、全身反应: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有全身发热。一般为低热。而股青肿全身反应严重,常有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