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主干是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回合而成,其中约20%的血液来自脾。门静脉的左、右两干分别进入左、右半肝后逐渐分支,其小分支和肝动脉小分支的血流汇合于肝小叶内的肝窦(肝的毛细血管网),然后汇入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再汇入小叶下静脉、肝静脉,最后汇入下腔静脉。
所以,门静脉系位于两个毛细血管网之间,一端是胃、肠、脾、胰的毛细血管网,另一端是肝小叶内的肝窦。门静脉干粗短,成人平均长度为5.1cm或者6.75cm。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
门静脉血栓(PV)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导致肝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疾病,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一、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很复杂,主要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原因不明性等。
2、约有25%~30%的成人门静脉血栓病例继发于肝硬化
3、婴幼儿门静脉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先天性门静脉闭锁、脐静脉脓毒血症、阑尾炎等。
临床上门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少见,但易被忽视,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
二、临床分型
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较少见。
2、慢性型则较为常见,患者多数继发于凝血异常及门静脉血流淤滞。最常见男性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常为促发因素。
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表现
临床表现因血栓形成位置不同,症状有所不同。
1、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