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病因导致的PVT形成通常好发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因此常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VTE并非少见病。在西方,DVT是继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后的第三大常见血管病,年发病率为1‰~5‰。美国每年约200万人发生VTE,其中1/3为PTE,2/3为单独的DVT。2012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2007-2009年VTE住院患者年平均为547596例,其中DVT患者348558例,PTE患者277549例。主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以下VTE发病率为1/10万,而85岁老人的年发病率则上升100倍。但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1965年David等报对住院死亡的61例尸体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其中31例(64%)肺部发现血栓。其中只有17例(29%)肺部发现明显血栓,余下的血栓均为微小血栓。但目前由于缺乏理想的筛查及诊断工具,导致DVT及PTE诊断率低。提高DVT及PTE诊治水平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诊治无症状的DVT和提高PTE的诊断率。
1、红外热成像(IRTI)检测无症状DVT:
1.1 IRTI在动物股静脉血栓模型的检测:任何物体超过绝对零度(-273℃)都有红外辐射。作为一种非侵袭功能成像检测方法IRTI可以显示人体表面温度与分布。目前改装的IRTI仪器适用于站位和卧位患者。根据报道,目前在动物模型中IRTI检测可用于糖尿病、雷诺现象及外周血管疾病,也适用于对肢体坏死程度评价,但主要都是针对动脉血管的检查.基于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停滞、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理论,研究分别在手术前、血栓形成术后石膏固定前和新西兰大白兔模型制备48h后行CPUS及IRTI检测。结果大体所见股静脉阻滞注射凝血酶2h后形成血栓。IRTI显示栓塞2h后,DVT侧呈低温表达,低于对照侧。栓塞后48h,DVT侧呈高温表达,显著高于对照侧。CPUS和超声造影显示栓塞后2h,DVT侧CPUS检测探头加压后股静脉不能压扁,无血流;栓塞后48h,DVT侧超声造影检测显示股静脉无造影剂;而对照侧明显可见造影剂。
1.2 IRTI对确诊DVT患者的图像特征:应用IRTI观察64例确诊DVT患者DVT的红外热像表达与分布特性。入选患者均经CPUS或血管造影确诊,部位包括股静脉22例,胫腓静脉18例,髂静脉11例,肌间静脉丛10例及腘静脉3例。IRTI检测发现,64例患者红外阳性表达26例,与CPUS诊断符合率为96-87%。IRTI也可用于DVT患者治疗前后效果的评价,可通过测量DVT患者治疗前后双下肢温差情况来反映治疗效果。
1.3 IRTI与CPUS检测股静脉血栓的双盲对照:对140例高度疑似股静脉血栓患者进行IRTI与CPUS双盲对照的研究结果显示,IRT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3%和65%,诊断符合率75%。临床研究和个案报道均提示IRTI可作为DVT诊断简便、有效、价廉的检测方法,且与CCPUS比较,IRTI可能有更高敏感性.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测外周型肺小动脉血栓栓塞:
2.1 OCT用于肺小动脉的检测:OCT为近年发展的光学成像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图像分辨率高达10~20μm,达到显微镜水平,是目前体内成像技术中分辨率最高的技术,被称为“活体光学显微镜”。OCT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三层结构区分,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内血栓和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贴壁情况。OCT应用于周围肺动脉内血栓时可见突入管腔内异物。导管抽吸后复查,发现管腔通畅,再次复查OCT,原管腔内异物消失。
2.2 OCT与选择性肺动脉造影(SPA)检出率对比:根据造影图像管腔内径大小分为远端段组(<2mm)、中端段组(2~3mm)和近端段组(>3mm)两种技术诊断敏感性比较,结果OCT发现而SPA未能发现的血栓共74处,测量平均血栓横断面面积(0.58±0.31)m㎡。通过比较可以发现,OCT诊断管腔内径<3mm血管内血栓敏感度高于SPA。
2.3 OCT对治疗的指导作用:PTE主要治疗核心是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应该个体化,目前缺乏停止抗凝的客观判断标准。我们尝试用OCT指导抗凝治疗。7例PTE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间3.5~7个月,治疗后用OCT进行疗效评估和随访,比较相同层面治疗前后血栓面积变化。结果患者的氧合指数、D-二聚体、6min步行距离、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指标均得到改善。5例接受复查OCT,平均管腔内面积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OCT检测外周PTE较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更敏感,并可指导个体化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