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就是流动的血液有“积块”形成,并堵塞了血管通道。
血栓可以发生在浅静脉,也可以堵塞深静脉,甚至可能发生在肠系膜静脉等内脏静脉系统。
浅静脉血栓临床上往往很少有严重后果,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则有可以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动至肺动脉,引发肺动脉梗塞而导致患者死亡。
下肢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呈逐年增多趋势,了解危险因素并做好预防工作,是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中均有可能发生;
也有许多因素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包括有年龄、肥胖、静脉血栓病史、静脉曲张、血凝机制异常等。
此外,手术的性质、手术时间、麻醉方法、制动、脱水和感染等,也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有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术中和术后早期,但对普外科手术病人观察发现,有的病人在出院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可发病。
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与外科相似,在妇产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中,口服避孕药也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为增多。
1、血管损伤:
手术、外伤、骨折、化学药物等一些因素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壁损伤;
当静脉损伤时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使静脉壁电荷改变,易致血小板黏附;创伤时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可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易于形成血栓;这样血小板由于静脉壁电荷改变缘故或由于内皮细胞损害时的凝血系统启动而黏附、聚集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
久病卧床、手术中生理性反应,术后肢体制动、久坐状态或血管受压狭窄等情况均可引起肢体血流缓慢。
由于血流缓慢导致其在瓣膜窦内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白细胞粘附促成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
妊娠、产后、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大面积烧伤等因素均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此时,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而形成栓。
4、血栓形态: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颈尾三部分。
头为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极少的红细胞);
颈为混合血栓(白血栓和红血栓混合体);
尾部为红血栓(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于红细胞和纤维素的网状块内)。
5、血栓转归:
血栓可向远、近端滋长和蔓延。
其后可在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有时裂解的小栓子会随血入肺,引发肺栓塞。
当血栓形成后不能完全溶解和消散时,在静脉内可形成裂隙称不完全再通。
中医理论认为,久卧、久坐、产后伤气、手术外伤等均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气为血帅”气不畅则血行缓慢,以致瘀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流注下肢而发病。瘀而滞塞不通则痛,水津外溢则现股肿,其瘀久化热而致患肢皮肤郁热,气虚不能统摄脉络,故可见表浅脉络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