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下肢静脉血栓部分或全部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可继发肺动脉栓塞,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右心功能不全,致残、至死率高。
因此,手术中和手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至关重要。
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具有隐匿性,且患者群体容易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应该高度重视。
目前有报道称,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0.3%~15.5%,低于非脊柱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9%~74%)。
脊柱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分为遗传性因素及获得性因素。遗传缺陷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各种获得性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更具临床意义。
一、脊柱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有多种,大体可分为物理抗凝及化学抗凝两类。
①物理抗凝:
措施主要包括使用弹力袜、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
术后应用长达大腿的抗血栓弹力袜对于降低血栓发生几率要优于应用长达小腿的弹力袜。
应用下肢间断加压充气装置单独或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择期脊柱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预防。
②化学抗凝:
化学抗凝措施即使用药物抗凝。
由于脊柱术后患者预防应用抗凝药物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因此脊柱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目前并不是常规,但近几年有学者主张脊柱手术患者应行抗凝治疗。
目前认为应用低分子肝素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方法。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已被证实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其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也有报道。
二、脊柱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阶梯措施:
随着对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均形成了根据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程度分级,采取相应措施的阶梯预防方案。
NASS提出只有对于脊柱大手术,如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或患者有已知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才考虑应用抗凝药物。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就如何预防择期脊柱手术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出以下指南:
①除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下肢外,对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不需要常规采取血栓预防措施;
②对于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龄、恶性肿瘤、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曾有血栓病病史或是刚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采取下列任意一种措施进行预防:术后单用低剂量普通肝素,单用低分子量肝素,或单用物理方法如下肢充气加压装置等;
③对有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联合使用肝素和物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