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见于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致深静脉瓣膜破坏严重,静脉血液大量返流,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早期主要表现为浅静脉纡曲、肢体肿胀、困沉不适,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晚期常表现为血栓性浅静脉炎、淤积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甚至皮肤溃烂,反复发作,久难愈合。
中医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及主症的不同,分属中医“筋瘤、股肿、青蛇毒、臁疮”范畴,如表现为肢体肿胀、朝轻暮重,伴见“垒垒青筋,盘曲如蚯蚓”及足靴区肤色黯黑者,则属“筋瘤、股肿”范畴;如见下肢局部筋脉肿硬如条索粘连不移,局部红肿热痛,则属“青蛇毒”范畴;如表现为小腿中下1/3的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或虽愈但易反复发作,属“臁疮”范畴。中医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为瘀血阻于下肢脉络,脉道滞涩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病机病理变化。总之,瘀血内阻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之发病根本,湿热下注、湿瘀脉络、气虚血瘀为该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中医认为瘀血内阻,致水液代谢失常,聚而成湿,湿邪蕴久化热,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只局部红肿、热痛,甚至皮肤溃烂,故湿热下注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急性期主证,治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在急性期若失治、误治,热像渐去,水湿瘀血之证逐渐突出,瘀血水湿阻于经络,营血回流受阻可至脉络迂曲、扩张,日久可致肌肤失荣,则肤色黯黑,治以活血软坚、佐以祛湿。若病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必耗气伤血,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瘀,瘀血阻络,营血回流不畅,则筋脉迂曲、扩张,伴有溃疡者则表现为伤面日久难于,治疗以补益气血、活血通络。通过中医辨证分期施治,如局部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淤积性皮炎、配合中药膏外用,有助炎症加快吸收,促进皮下硬结消散,对于缩短抗生素疗程、降低住院费用具有一定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否得到及时诊断、正规溶栓抗凝治疗,影响着病变血管的再通率、深静脉瓣膜的破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应进行一定时期的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复发,同时配合穿医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减少静脉血液在局部淤积,同时尽可能减少久站、久坐时间,避免过度负重。